请勿进入图片地址,以免中毒

本来定在这个月举行的香港电影金像奖,因为疫情再度延期。

这本该是40周年的盛会,如今却显得有些尴尬。

受到疫情冲击,存在感越来越低的“港产电影”,加上“港片已死”论调,都使这个奖项的存在感越来越低。

如今的金像奖,更像是情怀的延续。

而当一件事物正在走下坡路时,我们就越发怀念它的曾经。

时间回到16年前的今天。

25周年的香港金像奖,还是一个神仙打架的时代。

神仙打架的25周年

这是香港金像奖的25周年,举办得异常用心热闹。

这一年有超多惊喜。

先是乐坛顶流周杰伦,凭借《头文字D》拿到电影“最佳新人奖”。

在颁奖现场,司仪每提到他名字一次,都会引发粉丝们的尖叫。

在与他竞争的候选人里,你也能看到很多熟面孔:

当年仅25岁的薛凯琪,主演了自己的首部电影《早熟》,还与男主角房祖名因戏生情。

同样25岁的刘心悠,同样的处女作《阿嫂传奇》,仿佛“出道即巅峰”般地被提名,此后却一直默默无闻,直到出演《步步惊心》才被人熟知。

而当时被英皇力捧的梁洛施,才18岁,靠处女作《虫不知》拿了最佳新人提名。

那个时候大家都觉得,她毫无疑问会成为下一个偶像巨星。

那一年,梁家辉不仅打败了刘德华、郭富城两大天王,以及常青树任达华;

更是打败了自己——

他被提名了两个角色。

最佳男主角的角逐,说是神仙打架,一点不过分。

刘德华在《童梦奇缘》中,从十几岁演到八十几岁,贡献了从影生涯以来最突破性的演出;

任达华在《黑社会》中,将看似儒雅,实则城府极深的阿乐,演绎得让人拍案叫绝;

郭富城也在《三岔口》中转型成功,一改往日电影里帅气潇洒的形象,蓄上胡须,满脸沧桑,将角色塑造得极为苦情。

可以说,每个人都憋足了劲,这奖谁拿都不为过。

不过,最终还是梁家辉。

他在《长恨歌》中的摩登青年程仕路,与《黑社会》中嚣张跋扈的大D,截然不同的两个角色都塑造得实在太精彩了。

而最佳女主角的竞争,也相当激烈。

不仅有因拍《长恨歌》太投入甚至罹患抑郁症的郑秀文;

大胆“毁容”拍《怪物》的新人林嘉欣;

还有影坛常青树张艾嘉,以及稳定发挥的莫文蔚。

每个人也都有冲击奖项的实力。

最终,周迅凭借《如果·爱》,拿到这个分量很重的奖项。

这也是她第一次入围并拿奖。

在舞台上,她接过刘德华和郑裕玲递给她的奖杯,连说话的声音都激动到颤抖。

这次获奖,成就了她“三金影后”的道路。

除此之外,这届金像奖还有很多让人难忘的瞬间。

比如第9次提名金像奖的毛舜筠,终于如愿以偿。

她获得了最佳女配角,拿到了从影30年拿的第一个金像奖。

那一年,也是莫文蔚与冯德伦的官宣年。

他们携手亮相颁奖礼,甜蜜非常。

可惜的是,一年后两人就宣布分手了。

如今,冯德伦早已娶了舒淇,莫文蔚也和自己的初恋再次走到了一起。

25年,在婚姻上来讲已经是银婚了。

当时走过25年的金像奖,其实早已过了最鼎盛的时期。

但并不妨碍你在这些电影人的身上,感觉到他们每个人的专业与热爱。

从“香港电影”到“华语电影”

那一年,也是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。

因此在金像奖颁奖礼上感受到最大的一个变化,就是融合。

首先,从参加颁奖礼的嘉宾阵容上就不难看出。

日后的另一个“三金影后”李冰冰,彼时作为颁奖嘉宾,还在台上努力地说着粤语。

梁朝伟与章子怡同台颁奖,那句“谁也没得罪,明年有工开”的诙谐幽默,让现场变得特别轻松有趣。

早在五年前就凭借《榴莲飘飘》获得金像奖的秦海璐,在和郑中基的“一唱一和”中,你才发现她原来不仅会演戏,还发过唱片。

而除了颁奖嘉宾,这种融合在电影制作上更加明显。

大部分提名影片都是合拍片。

这些电影,不仅齐聚两岸三地优秀演员,当时甚至还有日韩的演员参与其中。

其实,在香港电影开始“走下坡路”时,无数港片电影人都在寻求转型与突破。

其中最明显的,就是“北上”。

尤其在非典之后,越来越多的港片导演寻求与内地共同合作的机会。

那次横扫多项大奖的《如果·爱》,是一个成功的例子。

为了拍这部电影,导演陈可辛来到北京,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。

之后便专心拍电影。

影片上映之后大获成功,不仅拿了6个金像奖,更为他之后指导商业大片奠定了基础。

这也让很多香港电影人看到了更大的市场和希望。

至此,“香港电影”正在逐步融入“华语电影”。

“也许前景堪忧,但仍心怀希望”

颁奖礼上,有这样一段脱口秀,既犀利,又让人感动。

说出了香港电影的本质:

“香港电影变了很多,尤其是片名,看了不知道要讲什么……

不过有一点没变,就是拼命。

刘德华今年拍电影时,爬上城楼跳下去,摔断了腿;

郑中基,拍打戏断了肋骨;

余文乐拍戏,拍到哮喘病发作……”

拼,似乎就是港片的精神所在。

曾经一说到港片,大家最喜欢引用的这句:

“尽皆过火,尽是癫狂”。

其实也是对香港电影人“拼”的最好诠释。

只不过曾经,他们拼的是为观众织梦,缔造一个又一个神话;

如今,他们拼的是不让所谓的“港片已死”一语成谶。

所以你能看到:

不管好片烂片,那些银幕上的“老面孔们”——刘青云、刘德华、古天乐、张家辉……

还在不断地接拍。

当然不是他们需要香港电影,而是香港电影需要他们。

你也能看到:

年轻一辈正在拼命崛起。

这些从“港片已死”的唱衰下,层出不穷的佳作中,你都能感觉得到。

就像任达华在颁奖礼上说的那样:

“我家里有三个闹钟,提醒我工作。我的心情也像闹钟一样,能不能领奖不重要,重要的是永远不断运行。”

就像庄文强在《无双》采访中说的那样:

“我还没死,港片怎么会死?”

只要拼的人不死,港片就不会死。

点个在看,因为这个世界永远需要电影人的梦。

若本站收录的文章侵犯了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删除侵权内容!
图片小说月排行榜
图片小说推荐排行榜
  • 光棍影院